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历史人才的需要,提高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决定在北京举办本课程研修班。
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和我院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中国古代史开设课程如下:
研究方向领域
|
|
清史、思想文化史、蒙古史、东北史、边疆民族史、中亚史、历史地理学、宗教史、灾害史、环境史等
|
|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方法课
|
史学研究方法
|
人类学方法论
|
|
学科基础课
|
中国古代史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
历史文化典籍研究
|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理论与方法
|
|
公共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专业外语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专业课
|
清史
|
中国边疆民族史
|
|
蒙古史
|
|
满文
|
|
中国文化史研究
|
|
选修课
|
晚清史专题
|
清代社会史
|
|
清代人物研究
|
|
清代宫廷史
|
|
中亚史研究
|
|
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
|
|
讲座课程
|
本课程邀请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结合业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精彩各异的理念观点。
|
师资力量
名师
|
职称(行政兼职)
|
研究方向或领域
|
戴 逸
|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史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第四、第五两届中国史学会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
|
戴逸先生是当代中国少有的能兼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大家。无论是在以其个人的研究成果开拓研究领域方面,或者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研究事业的发展而论,都建树丰硕,贡献卓著。已出版《中国近代史稿》、《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清通鉴》、《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等。
|
黄爱平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长期从事清史、思想文化史、文献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四库全书纂修研究》、《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朴学与清代社会》、《乾隆皇帝全传》等著作多部,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教材。
|
黄兴涛
|
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
研究专业方向为清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中西关系史。论著有《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台湾修订版改为《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代中国为视域》等多部。
|
杨念群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
|
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已出版《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
|
夏明方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灾荒史、环境史以及社会经济史。已出版《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近代百年史话·灾荒史话》、主编(合作)《二十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等著作。主持、参与《中国荒政全书》(共四辑15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等大型资料丛书的出版。
|
招生对象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思想政治表现好,优秀业务骨干,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2、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者,可报名参加学习。
学制学费
学费:24000元
学制:2年
汇款信息
结业证书
1.学员完成课程设置中所规定的课程并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即可结业。
2.结业学员获加盖学校钢印和红章的《中国人民大学研修班结业证书》。
3.符合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取得国家承认学士学位)可按我校有关规定申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4.该学位证书与统招生学位证书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与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