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历史人才的需要,提高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决定在北京举办本课程研修班。
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和我院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中国古代史开设课程如下:
研究方向领域
|
|
先秦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北方民族考古研究、博物馆学
|
|
课程设置
|
课程名称
|
方法课
|
考古学方法论
|
考古论文写作
|
|
学科基础课
|
中国考古学研究
|
考古文献研读
|
|
公共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专业外语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专业课
|
先秦考古研究
|
汉唐宋元考古研究
|
|
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考古研究
|
|
中亚考古研究
|
|
中西文化交流考古研究
|
|
选修课
|
美术考古
|
体质人类学
|
|
当环境考古
|
|
社会实践
|
考古发掘实习
|
考古调查实习
|
师资力量
名师
|
职称(行政兼职)
|
研究方向或领域
|
魏坚
|
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
多年从事阴山南北及陕晋冀北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命名了“庙子沟文化”等四个考古学文化类型,建立起了这一区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迄今共主持80多项考古发掘和专项调查项目,其中阴山南北战国秦汉长城调查、居延青铜时代遗址和汉代烽燧发掘、河套地区汉魏墓葬发掘和正蓝旗元上都考古发掘等,均取得丰硕成果。主持发掘的庙子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和金斯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均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主持发掘、调查和申遗工作的元上都遗址,在201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出版《庙子沟与大坝沟》、《额济纳汉简》、《元上都》等学术专著8部,主编文物考古文集等8部,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百余篇,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
吕学明
|
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专业方向为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青铜器。已出版《大凌河上游流域红山文化区域性社会组织》、《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等研究成果。
|
李梅田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学术方向为汉唐考古,主要研究兴趣是汉唐时期墓葬、美术考古、陶瓷考古等。1996年起,先后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消落区的抢救性考古发掘10余项,2012年参与湖北“申遗”项目“唐崖土司城址”的考古发掘,任执行领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掘还有河南郑州西山遗址(1996)等。已出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等成果。
|
陈胜前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兴 趣: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石器分析、遗址过程、史前艺术、史前考古、农业起源、考古教育等。先后参与发掘遗址十余处,主持发掘湖北郧县余嘴2号旧石 器地点,整理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发掘材料,分析内蒙古大山前、哈民忙哈等遗址出土石器,调查内蒙古鄂伦春人狩猎采集遗址等。已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著有《史 前的现代化》、《思考考古学》;译有《追寻人类的过去》、《考古学的关键概念》。
|
韩建业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多年从事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曾主持或参加河南驻马店杨庄、湖北天门石家河、内蒙古凉城板城和西白玉等遗址的发掘工作。对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谱系、文化格局、聚落形态、人地关系、古史传说等进行过全面综合的研究,提出距今6000年前已经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距今5000年前已经出现贯通中西的“彩陶之路”,以及中国文明的三大模式等观点。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或考古发掘报告1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
招生对象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思想政治表现好,优秀业务骨干,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2、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者,可报名参加学习。
学制学费
学费:28000元
学制:2年
汇款信息
结业证书
1.学员完成课程设置中所规定的课程并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即可结业。
2.结业学员获加盖学校钢印和红章的《中国人民大学研修班结业证书》。
3.符合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取得国家承认学士学位)可按我校有关规定申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4.该学位证书与统招生学位证书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与社会认可度。